Retina 視網膜技術 Retina屏幕顯示技術也稱視網膜屏幕顯示技術。是應用在部分蘋果移動設備中的一項屏幕顯示技術。最早應用在蘋果iPhone 4的屏幕上,這項技術為iPhone 4的屏幕帶來極清晰的顯示效果。
Retina屏幕是一種具備超高像素密度的液晶屏,它可以將960×640的分辨率壓縮到一個3.5英寸的顯示屏內。。也就是說,該屏幕的像素密度達到326像素/英寸。對現實分辨率熟悉的用戶會知道,通常我們電腦顯示屏幕的分辨率為72像素/英寸。iPhone 4的分辨率為電腦的4倍多,甚至超過了人眼能分辨的范圍。所以顯示會非常細膩。電子書、網頁和電子郵件中的文字以任何大小顯示都清晰明銳,影片和照片中的圖像從任何角度觀看都令人驚艷,所見一切都更清晰。 大家都知道,手機屏幕的細膩程度與屏幕的尺寸和分辨率有直接的關系,而評判屏幕細膩程度有一個專業的量詞——PPI,PPI數值越高,代表屏幕越細膩。而iPhone 4達到了驚人的326PPI(326像素/英寸),超過了人言可識別的范圍。屏幕PPI值是通過一個公式進行計算出來的,下面就是屏幕PPI計算公式,我們以iPhone 4為例。 Retina顯示屏采用板內切換 (IPS) 技術,以實現較標準液晶顯示器更寬闊的視角。這意味著你幾乎可以用任何方式握持 iPhone ,都能獲得絢麗的畫面效果。非常適合與朋友分享照片,或在玩駕駛類以及飛行類游戲時操控 iPhone。不僅如此,Retina 顯示屏呈現的對比度是以往顯示屏的4倍,淺色更明亮、深色更沉穩,一切都顯得更加動人。 Q:視網膜(Retina Display)是一種新技術嗎? A:不是。視網膜(Retina Display)甚至都算不上一種技術,而只是一個針對消費者的營銷術語。它向用戶展示了一種全新的顯示方法,帶給用戶視覺上前所未有的極致體驗。 Q:視網膜(Retina Display)就是高 PPI 屏幕的代名詞嗎? A:不是。視網膜(Retina Display)效果光靠一塊高 PPI 顯示面板是無法實現的,必須依靠其他硬件和軟件(包含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的支持。它是硬件和軟件完美結合而帶來的一種視覺上的升級體驗。網上很多人認為視網膜就是超高清屏幕,我覺得這是很片面的觀點。 Q:視網膜(Retina Display)需要什么樣的硬件和軟件支持? A:要實現視網膜(Retina Display)效果,首先需要一塊高 PPI 顯示面板,然后需要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兩者的完美支持。拿蘋果自身的實現方式來說,它選擇了最深思熟慮也最有效率的一種方式來推廣視網膜這個概念。 首先,由于蘋果完全控制了自家硬件,所以可以很方便地讓新產品采用屏幕比例不變、物理尺寸不變但是分辨率長寬各擴充一倍(分辨率擴充四倍)的新屏幕。為了配合這塊新屏幕,它也選用了容量更大的電池和能支撐這樣顯示模式的圖像處理芯片。 然后,它讓自家研發和完全控制的操作系統(目前主要是 iOS)做了一個聰明的顯示方式的改進:文本自動渲染到4倍大小,位圖采用普通和視網膜兩套,視網膜版本的圖片比普通版本正好大4倍。這樣一來,同樣一個圖片也好,圖標也好,按鈕也好,文字也好,在普通設備和視網膜設備上的物理尺寸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在視網膜屏幕上就更精細,顯示效果更令人贊嘆,而沒有造成任何讓用戶不變的地方。 緊接著,蘋果將這套“視網膜適應”體系推廣到了開發者中,讓開發者來主動適應,以開發出各自應用程序的視網膜版本。對應用程序的開發者來說,他們只需要把圖片增加4倍大小的新版本即可。對于游戲的開發者來說,他們可能需要修改游戲代碼以實現更精細的效果。對所有開發者來說,這個方法都是合理且令人信服的,而且工作量相對來說都是不大的。 至此,蘋果就實現了自家產品從普通屏幕到視網膜(Retina Display)屏幕的無縫無痛切換。這無疑是個很讓人佩服的超酷想法。 Q:為什么其他廠商沒有蘋果這樣真正意義上的視網膜(Retina Display)? A:從硬件上來說,因為采用了視網膜屏幕,耗電量和對顯示芯片的要求都大有提升,要在同樣的產品體積下塞下更多電池和更棒的芯片又不會產生散熱問題,需要相當高的工業設計水平。就算是蘋果這樣的工業設計帶頭羊,在這一塊上也做得不是那么完美,比如被很多人夸大的“The New iPad 更厚更重發熱更大”的問題(雖然對我個人來說,這稍微增加的一點點重量體積,和幾乎感覺不到的發熱問題,都完全不是什么問題,感覺被競爭對手和媒體惡意夸大了)。所以哪怕是視網膜屏幕的代工廠商三星自己,都暫時沒有能力設計出能配備視網膜又不會在產品續航、體積、發熱等方面都毫無問題的產品,所以他們也暫時沒有推出這樣的產品。 如果其他廠商能造出支持視網膜的硬件,就是真正的視網膜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如同上一個問題的答案所說,視網膜最佳實現方式就是蘋果這樣以4的倍數擴大分辨率的方式,這需要對硬件、操作系統和第三方應用(開發者)絕對的操控權才能完美實現。而現今不管是 Andorid 系統,還是 Windows 系統,都還是以傳統的“更改 DPI”方式來進行的。例如 Android 和 Windows 系統的設備都有數以千計不同分辨率和屏幕比例的設備,且都有幾種不同的 DPI 可選,而每一種 DPI 選擇后的實現效果都是不完美的,不要說第三方程序毫無精力去適應和匹配不同的 DPI 而植入不同版本的圖像(工作量相當巨大和辛苦),連操作系統自身都沒有很好地支持。如果你在 Windows 上修改過 DPI 就會知道,不光是 QQ 顯示亂七八糟了,Windows 自身的有些窗口也會出現文字超出、隱藏、錯位等各種毛病。而且,如果硬件是一塊超高分辨率的屏幕,由于這兩個系統本身和應用程序都沒有進行很好的支持,可能會出現字小到放大鏡都看不到,或者按鈕小到手指都無法點到的情況。因為他們采用的這種方式只是“能用”,而不是“好用”,是妥協的結果,而不是以完全控制保證完美體驗的出發點。 可以說,Android 和 Windows 設備在幾年內幾乎沒有什么可能實現真正類似和蘋果的視網膜(Retina Display)一模一樣的完美體驗。如果他們對你宣稱他們也是“視網膜”,只能說他們在故意誤導你。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所解釋的視網膜原理,你就會發現網上充斥著各種各樣對“視網膜”這個詞的誤解。有的是處于不了解(例如華為終端老總余承東連 iPhone 的屏幕比例都搞錯),有的是故意曲解(明知自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視網膜體驗,于是就片面的把高清屏幕曲解為視網膜的代名詞)。 Q:視網膜(Retina Display)這個詞語是蘋果發明的嗎?只有蘋果能用嗎? A:這個營銷術語確實是蘋果第一個使用的,可以認為是它“發明”的。理論上,如果蘋果已經申請了商標,則理論上別的廠商是不能拿來用的。但是現在漫天飛的廠商都開始“沾光”借這個詞來宣傳自家高清屏幕的新產品,誤導了消費者來說也確實有侵權嫌疑。但是現在看起來蘋果也不想理這些麻煩。 Q:如果我沙發離電視足夠遠,是不是也可以達到視網膜(Retina Display)的效果? A:這也是一些小白喜歡用來吐槽 New iPad 的問題,在此我斗膽代蘋果做出回答。 在 iPhone 4 第一次推出視網膜屏幕時拋出了 326 PPI 的高標準,很多人就吧 326 PPI 這個參數作為了視網膜的定義。在 New iPad 推出后,這些人就對 New iPad 的 264 PPI 感到不滿了,認為這達不到視網膜的標準。我認為這是不對的。第一,蘋果從來沒有對視網膜進行過真正的定義,所以說視網膜必須滿足 326 PPI 是無稽之談。第二,蘋果也在官方網頁上拋出了視距和 PPI 的關系圖,New iPad 的 264 PPI 在正常使用視距下確實和 iPhone 4 效果無異。我只能認為拿 PPI 做文章又是一幫別有用心的競爭對手或無知媒體的炒作了。 回到這個問題,任何物理尺寸和分辨率的電視,只要你離它足夠遠,滿足了視距和 PPI 的關系,到某個臨界點,確實就能打到視網膜(Retina Display)的效果。這時候你會問我了:為什么剛才還說視網膜不光是顯示效果,還要和操作系統應用軟件完美配合才算數。想想電視是顯示什么的?顯示電視畫面的。你看到的畫面就是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所以這時候,可以認為這臺電視達到了視網膜(Retina Display)的體驗。 只是,如果你隔著十幾二十米去看一臺24英寸的電視,是不是有點蛋疼? Q:Apple 的全系列產品都會支持視網膜(Retina Display)嗎? A:我認為是大部分產品會的。Apple 目前有顯示屏幕卻沒有支持視網膜(Retina Display)的有三大產品線:Macbook、iMac 和 Thunderbolt Display。它們毫無疑問會支持視網膜(Retina Display)體驗,但是也許不會叫做視網膜(Retina Display),而是被叫做 HiDPI 模式。在 Mac OS Lion 中已經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開啟 HiDPI 模式,在 OS X Mountain Lion (目前正處于開發者預覽階段,將于今夏推出)更是**裸公開了這個模式。在 HiDPI 模式的加持和應用程序開發者的支持下,今后新版的 Mac 上將可以實現同樣的文字自動渲染4倍,位圖自動調用4倍版本的方式。 如果你等不及看到這樣的效果,不妨通過 Air Display(http://avatron.com/apps/air-display)這個應用程序,配合一臺安裝了 OS X Mountain Lion 的 Mac 和一臺 New iPad,來看看在 1024×768 (HiDPI) 模式下的顯示效果是多么完美。我已經體驗到了。 傳言中即將推出的 iTV,由于通常觀看距離遠、主要播放的都是電視畫面(見我前面的解釋)和面板制造成本高的原因,也許反而暫時不會達到視網膜(Retina Display)效果。希望到時候這幫無知媒體不要又借此唱衰“蘋果不行了”、“蘋果不能創新了”,那只會凸顯得他們的智商。 新聞來源:Apple Miao |
© 2008-2025 移動叔叔. 版權所有,專業的網絡售后平臺 ( 閩ICP備18006692號-3 )
商務合作|Email:service@mobileuncle.com|手機版|移動叔叔
GMT+8, 2025-7-12 22:33 , Processed in 0.16235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